民族危亡与思想觉醒的双重驱动
(1)社会矛盾的激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中国面临三重危机: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,民族资本主义在列强压迫下举步维艰,传统宗法制度与封建专制加速腐朽,1914-1919年间,全国自然灾害频发,北洋政府镇压工人运动,导致1920年工人总数仅占全国人口0.1%,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。
(2)思想启蒙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(1915-1923)推动"德先生"与"赛先生"的传播,陈独秀《新青年》发行量从1915年的500份激增至1920年的5000份,李大钊在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中系统介绍唯物史观,1920年《共产党》月刊创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知识传播进入新阶段,据统计,1920年全国发行进步刊物达300余种,图书馆数量增长4倍。
(3)国际环境的转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,为东方国家提供全新范式,列宁《国家与革命》中文译本1920年传入,共产国际远东局1920年8月成立,1920年4月维经斯基抵沪,向中共早期组织提供20万元资助,建立"国际共运"联络机制。
建党历程: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的实践探索
(1)一大召开的关键节点 1921年7月23日,13名代表(平均年龄28岁)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(今兴业路76号),会议分三阶段推进:7月23-31日进行组织建设,通过《中国共产党纲领》13条(含党的性质、纲领、组织原则);8月3日代表们离沪赴嘉兴,在南湖画舫完成最后议程,确立民主集中制原则。
(2)代表群体的立体画像 13位代表涵盖各阶层:毛泽东(湖南)、董必武(湖北)、陈潭秋(安徽)代表工人阶级;何叔衡(湖南)、王尽美(山东)等5人受过高等教育;邓恩铭(山东)、张国焘(四川)等有海外经历,平均教育程度为师范以上,其中留日者占7人,留法者占5人。
(3)建党路线的突破创新 中共一大确立"无产阶级专政"原则(党纲第8条),首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,组织架构采用民主集中制,中央设政治局、执行委员会、监察委员会三级架构,会议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,建立"产业工人支部"等新型组织形态。
组织建设: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体系构建
(1)地方组织的星火燎原 1921年底,全国建立6个中央局、9个区执行委员会,北京共产主义小组(李大钊负责)1920年10月成立,创办《劳动界》周报;武汉共产主义小组(董必武主持)1920年秋建立,创办《楚报》;广州共产主义小组(陈延年负责)1920年8月成立,创办《劳动与妇女》。
(2)军事组织的萌芽发展 1922年中共二大首次提出"组织革命军队"主张,毛泽东在安源考察时发现工人自卫团,1922年8月创办工人纠察队,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"党军",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,建立"党代表制"。
(3)青年组织的战略布局 1922年5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(后改名共青团),毛泽东任湖南团地委书记,团中央机关刊物《先驱》发行量达1.2万份,1923年团员发展到5.7万人,团二大通过《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》,建立全国性青年教育体系。
理论创新: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
(1)思想路线的奠基性突破 1921年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》首次提出"使无产阶级成为中国的执政阶级"目标,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"两步走"战略:第一步建立工农民主专政,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,毛泽东1925年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提出"农村包围城市"雏形。
(2)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周恩来在《军事教育与训练》中提出"政治委员制"原则,叶挺指挥的广州农民自卫军成为人民军队雏形,1927年毛泽东《秋收起义命令》首次提出"工农革命军"称谓,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。
(3)文化战略的系统构建 1923年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揭示"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",1928年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,提出"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",1930年《文化协会宣言》提出"文艺为革命服务"方针。
革命实践: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
(1)工人运动的里程碑式突破 1922年5月1日,安源路矿工人罢工(2.7万人)取得胜利,毛泽东撰写《罢工斗争的胜利》,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(3万工人)遭镇压,但建立"二七大罢工委员会",形成全国工人运动高潮。
(2)农民运动的开拓性发展 1925年毛泽东在